首页 资讯 正文

“虽非亲骨肉,依然父母心”——“六一”前夕多地儿童福利机构见闻

体育正文 130 0

“虽非亲骨肉,依然父母心”——“六一”前夕多地儿童福利机构见闻

“虽非亲骨肉,依然父母心”——“六一”前夕多地儿童福利机构见闻

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全国共有(gòngyǒu)孤儿13万人。在这些(zhèxiē)孩子身后,成千上万个“爸爸”“妈妈”正不断探寻,努力帮助他们(tāmen)走向独立,过有尊严的人生。 日前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(jiāqiáng)困境(kùnjìng)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(de)意见(yìjiàn)》,要求不断完善(bùduànwánshàn)困境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建设,有效提升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。在“六一”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,记者跟随民政部“润心伴成长,同心护未来”主题活动,走访了杭州、绍兴、重庆多家儿童福利机构。 越来越少的(de)孤弃儿童,越来越多的爱 吉祥、如意、甜甜、恩宝(ēnbǎo)……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娃娃们的名字背后,镌刻(juānkè)着无数人的期许。他们以爱意作注脚,将人间最朴素的祝福(zhùfú),悄悄缝进孩子们的命运里。 “姓氏遵循百家姓排序;名字寓意要与生机盎然、福泽生命、向善向美相契合;便于孩子(háizi)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和使用……”从2021年起,每年元旦(yuándàn)前夕通过网络面向全社会征集新一年入院娃娃的名字,已成为杭州市(hángzhōushì)儿童福利院(fúlìyuàn)的传统。 “过去福利院接收的孤儿数量较(jiào)多(duō),精力主要(zhǔyào)集中在看管照护。”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副主任杨健说,随着入院孤儿数量下降,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发展,福利院可以集合社会爱心力量,抽出更多时间为娃娃们起名(qǐmíng)。 杭州市儿童福利院(fúlìyuàn)的孩子正在通过脑机接口社交沟通训练系统进行康复训练。新华社记者(jìzhě) 朱高祥 摄 福利院的儿童数量逐年减少(jiǎnshǎo),这并非个例。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,全国共有孤儿13万人,相比2012年减少了77.2%。与此同时(yǔcǐtóngshí),全国集中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(biāozhǔn)已达每人每月2010.6元(yuán)(yuán),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1547.2元,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平均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1535.4元。 “近年来,我国社会(shèhuì)保障制度(zhìdù)尤其(yóuqí)是社会救助制度、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,儿童福利制度的(de)兜底性、普惠性程度逐步增强。”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万国威介绍,伴随着公众对罕见病认知的不断提高,困境儿童罕见病的发现报告(bàogào)和主动识别能力显著增长。这为系统性减少孤儿和弃婴提供了基础性制度保障。 科技赋能(fùnéng)推动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荣荣是(shì)浙江省绍兴市儿童福利院的一名“唐宝宝”(唐氏综合征(zōnghézhēng)患儿),身患智力二级(èrjí)残疾,平时最喜欢运动和绘画。记者见到荣荣时,他正在AI教室学习。在这里(zhèlǐ),他可以通过沉浸式互动教学场景,训练提升感官反应和探索环境能力。 绍兴市儿童福利院AI教室(jiàoshì)里,荣荣正在进行日常(rìcháng)训练。新华社记者 朱高祥 摄 2022年,绍兴市儿童福利院在(zài)浙江全省范围内率先打造的“智慧院区”——海豚屋内,由(yóu)多媒体数字投影和调制灯光(dēngguāng)组成的听觉整合训练系统,帮助孩子们在良性听觉感知环境中提升整体状态;水疗间里(jiānlǐ),孩子们可在水中开展步态训练、肢体功能训练…… 当科技智能康复设施与(yǔ)精细化教学流程(liúchéng)相融合,孩子们的能力提升肉眼可见。福利院的工作人员指着书架上(shūjiàshàng)的奖状告诉记者,不久前荣荣在2025年浙江省“最美的我”公益画展中获得了“最美星愿奖”。“荣荣的画被爱心人士(rénshì)以800元的价格拍下,这是他最为(zuìwèi)骄傲的事情。” 截至2024年底,我国儿童(értóng)福利机构数量已从转型(zhuǎnxíng)前的1217家优化为622家。同年,从中遴选出北京市儿童福利院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等7家机构作为首批全国儿童福利机构高质量(gāozhìliàng)发展改革(gǎigé)试点单位,推动对内改革、对外开放。科技赋能、“开门办院”等深度实践,正推动我国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(chuàngxīn)转型,助力儿童福利事业(fúlìshìyè)高质量发展。 帮助孤弃儿童走向社会(shèhuì) 走进重庆市爱心庄园宿舍一楼的双人间,一张特别(tèbié)的“庄园儿童成长规划表”清晰记录着(zhe)月月的职业理想——成为一名铁路车站值班员。 “我们要让(ràng)孩子们在每一个阶段都定下规划,帮助他们走向社会独立(dúlì)生活(shēnghuó)。”重庆市爱心庄园儿童养育中心副主任谭智对记者说。这位在爱心庄园工作了(le)十余年的“谭爸爸”,对庄园内每个孩子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。 在爱心庄园老师和孩子们引以为傲的“励志屋”里,73名考上大学(dàxué)的孩子在光荣榜上微笑。谭智的手指停留在一个男孩的照片上:“这是小志,刚来时不愿和人(rén)说话(shuōhuà),后来成了我们第一个大学生。” 重庆市(chóngqìngshì)爱心庄园(zhuāngyuán)内的孩子正在进行手工绘画。(重庆市爱心庄园供图) 重庆市爱心庄园(zhuāngyuán)虽坐落在远离市区的江北区铁山坪森林公园(sēnlíngōngyuán)内,却藏着一个微缩版社区(shèqū)。超市、医院、康复中心、游乐(yóulè)设施一应俱全。“小朋友在这个环境里(lǐ)长大,就能清楚了解外面的社区是什么样子。”谭智介绍道,儿童生活社区化项目是帮助孩子们融入社会的关键一步。 每周的“阳光星期六”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。这项始于2013年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(fúwùxiàngmù)已形成“社工+义工”双工联动机制,平均每月组织一次(yīcì)市区体验(tǐyàn)活动。 “我们会带他们购物、看电影、参观旅游景点。”谭智笑(tánzhìxiào)着说,“去年带孩子们去动物园,人山人海(rénshānrénhǎi)中他们兴奋得像小鸟。”十多年来,这项(zhèxiàng)活动累计开展超过百场,成为连接孤弃儿童与社会的重要桥梁。 对于即将成年的孩子,庄园启动了“生涯规划”项目。通过人职匹配、生涯发展等专业理论指导,已有110余名孩子在教育、康复、酒店管理等领域找到心仪工作(gōngzuò)。“最终目的是(shì)让他们(tāmen)能独立生活、自立自强。”谭智的眼神中充满期待。(新华社记者(jìzhě)朱高祥、吴燕霞)
“虽非亲骨肉,依然父母心”——“六一”前夕多地儿童福利机构见闻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